冯骥才
前不久,第九届中国“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终评活动,在湖南长沙湘绣城落下帷幕。湖南的“宝贝”多,我自己就收集了好多湖南的民间画,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宝贝被“折腾”了。当然,这种现象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
对于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的总体感觉:一是欣慰,二是忧虑。
欣慰的是,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为国家或地方的文化遗产名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中,进入了国家名录的文化遗产,就大大增加了“附加值”,对其利用、开发和盈利也是自然的。
忧虑的是,很多地方对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特性缺乏认识,仅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资源,甚至简单地与地方政绩和经济收益挂钩。往往是某一遗产申报成功,列入名录,便大举开发。把文化遗产开发当做土地或矿产一样开发,其结果是热闹一时,不仅所获经济成果十分有限,而且会造成浪费,并对文化遗产本身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当前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大多来自“长官意志”和开发商的商业策划。文化遗产被产业化了,赚到钱,就是得到了重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能成为卖点的便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则被搁置一旁,比如古村落中的民族语言和民间文学(民间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就是消失得最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管理部门要担负起这部分遗产的保护责任,保护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