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冯骥才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冯骥才《在莎翁故居看到了什么?》

2021-04-30 00:00:00 来源:冯骥才工作室作者:晓畅 
A-A+

MB2YFvdhBD158PffuTx1tlv1t1tRIzxur0H4oTHm.png

莎士比亚出生的小镇斯特拉福

在莎翁故居看到了什么?

文 / 冯骥才

来莎翁故居之前,我颇有点疑惑,我能看到什么?莎翁已故五百年,还会留下多少遗存?然而走进斯特拉福小镇却令我十分惊讶,在一片依旧是中世纪栅栏格式的街区里,莎翁出生的老屋,一五七四年出生的登记册,去世时举行葬礼的小小的圣三一教堂,演出过莎翁剧作的剧院,克洛泊顿石桥,直到他父亲供职的镇政府的小楼,以及他家那些做铁匠、酒商、肉店、零售商的邻居与亲友的老宅,还都原样地保存在原地。这是谁的决定?怎么从来没人想去拆掉然后开发建楼呢?

我尤其喜欢古老的都铎式小楼。粗木结构的构架中间填上砖块与灰泥,这种建筑产生于十五世纪末的都铎王朝。现在国内狂拆民居者的一个理由是西方建筑是石头的,坚固易存;中国是砖木结构,很难保留;但同样是木架加灰泥与砖块的都铎式民居都已五百岁以上,现在还在使用。

其中镇上保存最好的都铎老屋,便是静静地立在亨雷街上莎翁的“大房子”了。它如今已作为莎士比亚故居博物馆使用。在屋内可以看到莎翁父亲制作皮制品的小作坊、主厅、客厅、睡房和厨房。这里冬天很冷,人们既善于生火取暖又善于防火;童年的莎士比亚一度睡在父母床下特制的抽屉里。

莎翁故居的“展出”方式独特。两三位穿着当时服装的男人与女人“生活”在房间里,做些活计聊聊天,有时参观者多了,他们会即兴表演莎剧的一个小片断或一段经典的台词。他们以这种方式把人们带进当时的生活氛围和莎翁的艺术里。

2erCFdWCUr8DyRTQu3kNB5mXMOgx8ZsGkBdSP7Ly.png

莎士比亚故居的卧室

莎士比亚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和一部分青年时代。结婚生子,走进生活。他十一岁时在这里亲身经历过一次国王豪华的出巡,从而诱使他对宮廷生活迷恋、神往和充满遐想,并直接影响到他日后戏刷创作的题材与生活。

这里的人至今还说五百年前他开故乡,是由于他跑到镇外狩猎时误入了私人的领地,惹怒领地的主人,挨了揍。他用一首讽刺诗报复,没想到这首诗被广为传颂,招来更大的怨恨,他为此躲到伦敦。然而,此时的英国和中国一样都已是戏剧的天下,致使莎士比亚身上潜在的戏剧才华得到惊人的释放。短短的十几年他写出三十九部戏剧杰作和大量的十四行诗。那时人的生命短暂,人生的阶段与今天完全不同,一六一二年四十八岁的莎士比亚就已翻过他的创作高峰。他返回到故乡颐养天年,四年后去世,当时不过五十二岁。

现今故居中他晚年的遗存并不多。毕竟事隔五个世纪,岁月太久,保存如是已不可思议。

我们到哪儿还能找到关汉卿?

SJqm7mOU0NsfwDmd4X6MHHsVcvgUAQdQ8ikqfx58.png

故居玻璃窗上的签名上边有狄更斯的名字

而人家连狄更斯等人在莎翁故居窗玻璃上的签名还完好地保存着。说到狄更斯,他应是莎翁故居保护的功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座房子一度无主,面临拍卖,狄更斯组织了许多活动筹集资金,才把它购买下来,并作为国宝修复。随之便是各界有识之士与本地热心人组成的基金会,发起了范围更广的保护工作,包括镇内外相关遗存,连同莎翁母亲与妻子安乡村的故居。保护修复的态度之认真使人钦佩连故居院子里栽种的花草都来自莎翁的作品。莎翁家乡的人如此珍视他,绝非因为他给家乡带来“知名度”和经济效益,而是真正知道他的价值。

莎翁故居之所以至今仍成为旅英游人的必往之地,是由于他的戏剧已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他那些剧作《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李尔王》、《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等,至今还“活”在戏剧舞台上。

IKp3SvZj0YMiKLQRp8WHvaEyv5dq9coNWvobfzjE.png

莎翁雕像

文学史看似是以作家的名字连贯成的,实际上是永不褪色的经典串起来的。唯有经典才能穿越时空,所有文学和艺术都逃不过历史的检验。

我还想再提一下狄更斯。一个作家能够如此下力气去保护另一位前辈作家的故居,不正是表现着他对文学真正的热爱与虔诚吗?

推荐阅读

k8COjADRHb9FyyCayqat37pk4thI9ccsjz3F8ruR.png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冯骥才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